2013年7月22日至7月27日,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精神,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专职教师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考察团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吴素香主任带队,共有8人,历时6天,参观了塔尔寺、青海湖、中国鱼雷发射基地、敦煌雅丹地貌、玉门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等等。整个考察安排非常紧凑,时间虽短,收获颇丰,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丝绸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很大。
就历史自然地理而言,青海对中国和世界最大的奉献,无疑孕育了长江和黄河,并且延续至今。而就历史人文地理而言,最能涵盖其特点的名称就是青藏文化。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民族看既有土著民族,又有外来民族,既有游牧民族、又有农耕民族,并形成了“六大民族、四大文化系统”的青海民族文化。长期以来,多民族及其文化之间通过你来我去、此兴彼替、彼长此消、互相渗透、互相会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互动的民族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并最终形成了六大民族:即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四大文化系统:即儒道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萨满文化系统,融铸出一个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和谐共存的青海民族文化格局。
为了感受青海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认同,我们参观了塔尔寺,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青海地域文化的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这与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及地理位置有关,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汇的必然结果。为了更直接感受青海地理因素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我们参观了青海湖。当然,青海省有青海湖,并且得名于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在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评比中被评为我国最美的湖泊之首。“青海”之名来源于青海湖,而青海省名即来源于青海湖;其二,青海很早就为各族人民所认识,青海之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三,青海境内由中原王朝最早设立的郡在沿青海湖滨,即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设立的西海郡。最后,以青海文化代之,让现代人因青海一目了然,简明易记。这样综合了以上几个著名地域文化名称命名的原则,即既是一历史名词,又反映了本区一定的地理环境。
这次古丝绸之路探寻主要考察了两个主要景区,一是雅丹地貌;一是玉门关。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Yardang)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雅丹又称魔鬼城,是最全面地质资料宝库。在繁荣的丝绸古道上,它是一个最大的天然路标。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史家记载说,当时,匈奴围困中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盟友。使团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十三年之后才回到中国,而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之后,汉朝使节频繁往来于西域与中土之间。丝绸之路有利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为了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我们前往玉门关景区,在这里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和金黄大漠、绿草,衬以蓝色天空,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另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敦煌莫高窟(Mogao Grottoes)俗称千佛洞,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方。敦煌艺术宝藏得到精心保护,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爱和欣赏,每年都迎来数以万计的四海宾朋旅游观光。应该说敦煌莫高窟向世人展示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文物的精华,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在结束敦煌莫高窟的朝圣采风后,众画家还前往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参观,我们乘骑沙漠之舟骆驼,驼队铃声悠扬,亲身感受千年前的古人往来于这“丝绸古道”的艰辛,和增进西域各国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执着精神。
八路军办事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主要城市设立的办事机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一些主要城市陆续设立了办事机构。一般称办事处,有的称通讯处或交通站,其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联络友军,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共过往人员,输送爱国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处革命遗址,于1959年在此建立了纪念馆。“八办”成立于1937年,它担负着开展统战工作,推动救亡运动,运送援战物资等主要任务,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延安地区输送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被喻为“红色桥梁”。在国共对峙的11年里,就在此处秘密的向革命最前方运送了大批革命爱国人士的相关资料,是整个“红色桥梁”的空中无线纽带,为壮大革命力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先辈为了革命胜利,虽然身处恶劣危险的环境中却依旧辛勤忙碌的工作场景,仿佛历现于我们眼前,敬佩之情涌于每个人心中。在这里,大家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的艰苦生活,仔细参观了主题展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此次参观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回顾中华民族走过的不平坦道路后,我们更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都永远是中华民族排除万难、不屈不饶的精神源泉。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将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青海甘肃之旅,我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直观地感受到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辉煌,我们也更加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早日实现。同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2013年8月31日